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》記敘了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《國榷》的故事,表現(xiàn)了他不屈服,持之以恒的精神。教學中,我覺得以下兩方面做得比較好: 一、培養(yǎng)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。 教學中,我通過創(chuàng)設多個語言情境,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,如:當經(jīng)過20多年奮斗,6次修改,在50多歲時終于完成了《國榷》,他在想些什么?如:當《國榷》被盜,他起初會想些什么?說些什么?而后又是如何想,如何做的?如:當新的《國榷》出爐,他又會有怎樣的感受?等等。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(huán)境,再現(xiàn)當時情景,激活學生的思維,激發(fā)了想象能力,同時也訓練了表達能力。 二、有目的品詞析句 教學中,緊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,比如第一小節(jié)中的“20多年、6次、50多歲時、400多萬字”,讓學生明白談遷編寫《國榷》很不容易。再如,請學生找出描寫新《國榷》的詞句,學生們找到了“104卷、428萬4千字、翔實、精彩?!痹偻ㄟ^朗讀感受新《國榷》出爐的不容易和談遷堅持不懈的精神。這樣的教學,不僅教會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,同時也提高了品詞析句的能力。 教學過程中,也存在著一些不足,比如學生的朗讀技巧還有待提高,比如對于關鍵詞句的品讀還不到位,都需要好好反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