粵教版唐詩宋詞元散曲說課稿 青玉案
信息發(fā)布者:香草
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寫的《青玉案.元夕》。
一、說教材。這首詞出自粵教版《唐詩宋詞元散曲》第三單元“漫步宋詞”第16課“辛棄疾詞三首”,是一篇基本閱讀課文。詞作為宋代最鮮明的文學樣式,詞人輩出,佳作也多于繁天之星。而選修本在編寫教程時,基本閱讀部分僅選取了柳永、蘇軾、李清照和辛棄疾四位詞人的作品。前兩者分別代表了北宋時期婉約和豪放的最高峰;后兩者分別代表了南宋時期婉約和豪放的最大成就者。《青玉案.元夕》是一首豪放、婉約兼具的佳作。寫的是元宵燈會的盛況,寫花燈、煙花、龍燈,寫貴族婦女的盛妝麗服和歡聲笑語,形式上是婉約的。但表現(xiàn)那人自甘淡泊、不同流俗的品格,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,表明不與媚敵求榮的主和派同流合污、堅持抗敵報國的正義立場,可謂寄勁于婉,寓剛于柔。通過此詞的學習,我們就可以感知辛棄疾那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。
雖然前面學習了許多唐詩和宋詞,學生對詩詞鑒賞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,但對于本首詞來講,我還是會把背誦及鑒賞詞的意境作為知識目標;把品味詞的語言、鑒賞詞中的藝術(shù)形象及分析表達技巧作為能力目標;把學習辛棄疾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德育目標。由于詞中塑造了“那人”形象,具有一定的喻示意義,風格方面主要呈現(xiàn)為婉約形式,但婉約中寄寓著豪放,因此,我把這兩點作為教學難點,把引導學生鑒賞詞的意境和表達技巧(怎樣塑造)作為教學重點。
二、說教法與學法。我所帶的兩個班,一個是物理班,一個是地理班,雖一字之差,素質(zhì)和學風卻相去甚遠。就物理班而言,在做到知人論世和品讀的基礎(chǔ)上,我會采用練習法的教學方法,將課文問題化,以實現(xiàn)教學目標。對地理班來說,我會沿用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:一讀二看(看標題、看作者、看注釋)三品(語言)四析(形象與技巧),最后再來歸納主題和風格特色。這種方法雖然陳舊,但熟能生巧,也能使地理班的大多數(shù)學生懂得如何鑒賞詩歌。
三、說教學過程(以地理班為例)
1、導入:上節(jié)課我們學習了李清照的《永遇樂》,這首詞通過回憶“中州盛日”的元宵,與今日元宵的凄涼的對比,抒發(fā)了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。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首同樣寫元日的詞——辛棄疾寫的《青玉案.元夕》,看看作者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。(溫故知新;為兩詞對比作鋪墊)
2、讀。①先聽錄音(感受情景);②齊聲朗讀(披情入文);③自由朗讀,④集體背誦
(讀是鑒賞詩歌的第一要訣,只有讀懂了,才能正確地鑒賞詩歌)
3、看
①看標題:“青玉案”是詞牌名。出自東漢《四愁詩》“美人贈我錦繡段,何以報之青玉案”。又名《橫塘路》、《西湖路》、《青蓮池上客》等。雙調(diào),六十七字,仄韻?!霸Α笔穷}目,交代了寫作內(nèi)容。
②看作者:辛棄疾(1140—1207),字幼安,號稼軒,山東濟南人。出生時北宋已淪亡十多年,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領(lǐng)。他21歲時就在家鄉(xiāng)組織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,投入抗金斗爭。次年率領(lǐng)隊伍參加耿京為首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,任掌書記。之后,他建議耿京投歸南宋,耿京采納了他的建議,派他與南宋聯(lián)系。當他南下時耿京被叛徒所殺,義軍潰散。他在歸途中得知此事,率50多人闖入金營,生擒叛徒,解至建康獻給宋高宗。從此,在南方任事,將恢復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統(tǒng)治者身上。到南方后,先后任江陰簽判、建康通判、滁州知州、江西提點刑獄、湖北湖南轉(zhuǎn)運副使、潭州知州、兼湖南安撫使。后被免職,閑居江西上饒。1187年,又被起任福建提點刑獄,代理安撫使。后又被諫官彈劾罷官,回上饒,徙居鉛山。一住八年,1203年,起用為紹興知州,兼浙東安撫使,知鎮(zhèn)江府。1207年,回到鉛山,9月病卒。
他生活的時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對金妥協(xié)和堅決抗金收復中原的和戰(zhàn)之爭。辛棄疾是主戰(zhàn)派,有出將入相之才,智勇兼?zhèn)?,一生以氣?jié)自負,以功業(yè)自許,力主恢復,矢志不渝。但南宋小朝廷長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,對主戰(zhàn)派多般排擠打擊,對辛棄疾這樣的愛國志士,始終不敢放手使用,使一生不得重用,最終抱憾而終。
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派的代表,是兩宋豪放詞派的代表,是宋詞的集大成者。著有《稼軒長短句》,流傳至今的詞作有620多首,數(shù)量居兩宋詞家之冠。他的詞繼承了蘇軾開創(chuàng)的豪放詞風,把愛國詞創(chuàng)作推向頂峰。他的詞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,充滿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。還吸取婉約詞蘊藉細膩的長處,兼容眾體,吸取各家之長。在豪雄英偉之氣為主的同時,也不乏嫵媚、清麗、孌婉之作,兼有俚俗幽默之詞。形成以豪放沉郁為主的多樣化的藝術(shù)風格,“足以領(lǐng)袖一代,雄視百家”。
③看注釋,根據(jù)課文的注釋進行文本解讀,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(nèi)容。
4、品語言(以思考題形式探究)(答案見課件)
(1) “東風夜放花千樹,更吹落、星如雨”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,有什么表達作用?
(2)“寶馬雕車香滿路”“笑語盈盈暗香去”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,有什么表達作用?
(3)詞人筆下“元夕” 有何特點?
(4)“蛾兒雪柳黃金縷,笑語盈盈暗香去。”寫了哪種人的情態(tài)?
(5)梁啟超以為最后三句"自憐幽獨,傷心人別有懷抱。"(《藝衡館詞選》),你同意他的說法嗎?說說你的理由。
5、析(形象與技巧)
①下片寫了元宵佳節(jié)哪兩種人?從哪些方面來寫?表現(xiàn)了她們各自怎樣的特點?
(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,爭相去看燈、戲耍的女子和“那人”。那人是一個孤高脫俗、傲然不群,獨在“燈火闌珊處”的女子,表現(xiàn)了詞人內(nèi)心的孤獨、寂寞。)
②作者塑造這樣一位美人,用意是什么?
(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,實際上就是作者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。寄寓了詞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悶的心情,表達了不愿跟統(tǒng)治者(“當權(quán)者”或“時俗”)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)
③、本詞運用了哪些手法?試舉例分析。
(A、托寓手法。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,表現(xiàn)那人自甘淡泊、不同流俗的品格,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,表明不與媚敵求榮的主和派同流合污、堅持抗敵報國的正義立場。
B、善于鋪陳。從花燈之多、煙花之盛、游人之眾、舞燈之歡等方面表現(xiàn)元宵佳節(jié)的繁華熱鬧。
C、對比手法。將世俗之人在元宵佳節(jié)上的表現(xiàn)與“那人”的表現(xiàn)進行對比,表現(xiàn)了“那人”自甘淡泊、不同流俗的品性。
D、豪放、婉約兼具。寫的是元宵燈會的盛況,寫花燈、煙花、龍燈,寫貴族婦女的盛妝麗服和歡聲笑語,形式上是婉約的。但表達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,可謂寄勁于婉,寓剛于柔。)
6、結(jié)主旨:
(本詞表面極寫元宵節(jié)燈火輝煌、萬人徹夜狂歡的場面,諷刺南宋統(tǒng)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,而不思復國。詞中繁華的景象,襯托出一位自憐幽獨,脫俗不群的美人形象,從中表現(xiàn)了詞人唯我獨醒,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品格。)
7、能力拓展
辛棄疾《青玉案》和李清照《永遇樂》都是寫元夕的,試比較二者在立意和表現(xiàn)方法上的異同。
8、課外延伸
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問題
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
辛棄疾
郁孤臺下清江水,中間多少行人淚。西北望長安,可憐無數(shù)山。
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。江晚正愁余,山深聞鷓鴣。
1、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( )
A上闋頭句“郁孤臺下清江水”起筆橫絕,尤其“郁”有沉郁之意,“孤”有巍巍獨立之感,“郁孤臺”三字劈面便呈顯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,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
B“中間多少行人淚”行人淚三字,直點造口當年事,痛感國勢衰危,憤金兵之猖狂,羞國恥之未雪,乃將滿腔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。在詞人心中,此一江流水,竟是行人流不盡的傷心淚
C“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” 無數(shù)青山雖可遮住長安,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 。實寫眼前的景色無寄托之意
D鷓鴣聲聲,鳴聲凄切,由于朝廷一味妥協(xié),久久未能光復中原,作者心中滿懷愁苦,表現(xiàn)的極其悲涼。
2、全詞抒發(fā)了怎樣的情感?
3、主要是通過什么手法來抒發(fā)的?
9、課堂小結(jié)(略)
10、作業(yè)
(1)背誦《青玉案》 (2)預(yù)習其它兩首詞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