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第二課時說課稿
信息發(fā)布者:香草
教材簡析:
《假如》是一首以復沓的結(jié)構形式、充滿想像力的筆觸譜寫的兒童詩,詩歌借馬良的神筆,表達了對小樹、小鳥、殘疾人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關愛。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。
基于以上的這些研究,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:
知識與能力:
1、復習鞏固生字詞;
2、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讀,積累語言。
3、按原文的格式仿寫一段話。
過程與方法:
激發(fā)興趣、自主學習、探究;入情入境引導孩子學會領悟、學會朗讀、學會表達。
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:
通過對文本的學習,讓孩子懂得關愛他人、關愛生活、關愛環(huán)境,用真情獲得真情,用關愛贏得關愛!做懂得愛、會愛的人。
教學設計:
我要說的第一個關鍵詞是:基調(diào)。
同是一本書,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。同是一篇《假如》,教者不同,對文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。在確定這篇課文后,我們教研組成員獨立對文本進行了研讀和備課。我們的教案中呈現(xiàn)了了兩種教學基調(diào),一種是痛苦壓抑的,一種是快樂幸福的,完全相反的兩種思路。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?我們重新對文本進行審視、分析,發(fā)現(xiàn)理解的落點不同才出現(xiàn)了這種反差。如果,我們把教學的突破口落在不幸和痛苦上,如小樹的縮著身子,輕輕嘆息,小鳥的苦苦等待,餓得哭泣,西西只坐在窗前,望著窗外的飛燕,幫助學生理解和拓展時候,我們就置身于這些不幸中,使課堂基調(diào)顯得陰冷、壓抑。如果我們把落點放在用神筆畫的太陽、谷粒、一雙好腿上,抓住“不會、再也不會,“而是”等轉(zhuǎn)折詞上,神筆帶來的快樂就浮現(xiàn)出來,使課堂氣氛變得快樂而幸福?!都偃纭肥且詯蹫橹黝}的,在愛心的照耀下,各種苦難轉(zhuǎn)化成幸福和滿足,文本體現(xiàn)的應該是一種明亮向上、開闊昂揚的色彩,而這種色彩也正是我們要賦予孩子的,所以,我們以“快樂、明亮的”的情感線來組織和貫穿教學。
第二個關鍵詞:語文味。
語文課程標準中說,語文課應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、閱讀寫作、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的發(fā)展方面的影響,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(yǎng)良好的語感。說得通俗點,就是要有語文味,要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。在今天呈現(xiàn)的這堂課,我們就是希望體現(xiàn)這個理念的。教學的第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解讀第三自然段。本堂課打破第一小節(jié)入手的常規(guī),而是從第三小節(jié)切入教學。這是我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(fā)來設計的。一二兩節(jié)的小樹和小鳥雖然學生也能從字面上體會到它們的不幸,但他們畢竟是動物和植物,孩子們要走入它們的內(nèi)心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敏感的心就難以辦到。第三節(jié)不幸的西西就不同了,西西這樣的孩子或許就是學生的親人,或許就是學生的朋友,或許就是學生的鄰居,學生更容易從自身的自由和快樂體會到?jīng)]有好腿的西西行動的困難以及內(nèi)心的各種矛盾沖突。這個小節(jié),我們設計了兩個重點,一個是讀。讀又分兩個層次,第一層次,讀出西西的不快樂。首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一個小節(jié),從字里行間讀出他不快樂的原因。然后選擇重點句來精讀:只坐在窗前,望著窗外的飛燕和小樹。從這句話中讓學生深入地朗讀,讀出西西傷心、失望、羨慕、絕望等多種復雜的心情。隨后,去掉“只”字再讀,在比較中品味“只”字所蘊藏的含義,在精讀中培養(yǎng)孩子的語感。第二層次,讀出西西的快樂來。老師指導學生抓住“再也不會,而是”這兩個至關重要的詞來朗讀,使這一小節(jié)的情感落在“愛會快樂”的主題上來。第二個重點,是說。在體會西西的快樂時,有一個說的練習設計:有了一雙好腿,西西再也不會( ),望著( )。而是( )。這個練習設計是有梯度的,由文本引頭然后走出文本,走入學生的想像中西西的生活空間。這個拓展思維的說的練習,目的在于豐富神筆的威力,因為詩歌的每小節(jié)前面幾句是基本相同的,不同的是后半部分,即神筆所帶來的威力。而這里的寫法是苦難反寫成快樂。通過這個說的練習,可以強化苦難反寫的格式,拓展學生的思維,有了這樣的說的練習之后,就為后面以原文的格式仿寫一段話解決了難點,使寫能瓜熟蒂落,水到渠成。當然,讀和說,在其他的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也相貫穿,我不一一例舉了。
第三個關鍵詞:思想性。
《假如》和其他的一些詩歌比較,和金子美鈴的詩比較,語言沒有那么靈動,意境也沒有那么含蓄秀美,更多的是說教式的語言,直白無彎的主題呈現(xiàn)。很容易上成空洞直白的思品課。這堂課也走過這樣的彎路。經(jīng)過多次的研討,三次的試教,最后我們增強了語文味,也保留了一部分的思想性。12月份的《小學語文教師》上有一篇文章中,我看到這樣的話,語文課程的編制是反映國家的視角的。《假如》這篇文章,從國家的視角來看,就是要培養(yǎng)孩子愛動物、愛植物、愛人類,愛和平,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。“假如”雖然只是一種假設,一種還沒有實現(xiàn)的愿望,但往往是實際行動的前奏。因此,我們不僅僅要讓孩子有這種關愛、幫助的美好愿望,更要引導孩子去落實到行動中。因此,課的最后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是讓孩子們到生活中尋找出真正馬良的神筆,讓孩子們意識到這假如是能變成現(xiàn)實的,只要有愛心,世界就能更美好。在這個過程中,像思品課一樣擔負起培養(yǎng)孩子的道德品質(zhì)和社會的責任感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