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花心木評課反思
信息發(fā)布者:香草
《桃花心木》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。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,說明了在艱苦環(huán)境中經(jīng)受生活考驗、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。文章借樹喻人,文筆樸實流暢,寓意深刻。
根據(jù)新課標第三階段閱讀目標“能聯(lián)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,推想課文中有關(guān)詞句的意思;初步領(lǐng)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”以及本文所在組的訓練重點,我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: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,體會種樹人的用心,聯(lián)系生活實際領(lǐng)悟作者受到的啟迪;學習并運用“借物喻人”的表達手法。在這堂課中,原老師運用導學提綱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完成教學重點,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寫作方法,充分的預設和精彩的生成成為本節(jié)課的亮點。
一、圍繞課題質(zhì)疑,培養(yǎng)問題意識
題目是文章的眼睛,起著總領(lǐng)全文、表達作者情感和表明作者寫作目的作用。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(zhì)疑,培養(yǎng)問題意識,既有利于理解文章,又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重視自己寫作中題目的確定。
上課伊始,原老師指著黑板上“桃花心木”的課題,說:“同學們,這節(jié)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名篇桃花心木?!饼R讀課題后問:“第一次讀課題時產(chǎn)生過什么疑問?”同學們有的說, “桃花心木”是什么?有的說,課文為什么以《桃花心木》為題?前一問題,通過同學的交流及老師資料的補充,即時解決。而后一問題,預設中是由老師提出,存疑激趣。但實際上課時,學生開場就提出這一最有價值的問題,老師馬上給予肯定??磥?,這名學生已經(jīng)養(yǎng)成了向課題質(zhì)疑的習慣。
“作者為什么以《桃花心木》為題”這個問題,關(guān)乎本節(jié)課最大的難點。此時原老師面對學生的疑問,先存疑問而不解釋,既能激發(fā)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交流欲望,也給他們更多的探究空間。
二、突出重點教學,倡導自主合作
新課標提出:積極倡導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學習方式。我們要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合作精神,發(fā)揮學生的主體作用,充分利用集體智慧挖掘集體合作的力量,培養(yǎng)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。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在個體感悟的基礎上,小組合作完成重點教學任務。
感悟種樹人看似隨意實則有心的奇特的種樹方法,是本課的重點之一,原老師大膽放手,先提出問題:種樹人的哪些做法讓作者感到奇怪呢?他為什么要這樣做?然后出示導學提綱:1自主探究:默讀課文,用“——”畫出種樹人的奇怪做法;用“----”畫出作者的疑惑;用“~~~”畫出種樹人這樣做的原因。2小組合作:交流探討,完成表格,準備展示回報。
表格:
種樹人的奇怪做法 作者的疑惑 種樹人這樣做的原因
明確的活動要求是指引學生順利完成探究的保障。原老師在組織探究之前讓學生明確所要探究的問題和目的,知道他們要完成的任務,激發(fā)學生的興趣和探討的主動性。這兩個大問題是理解課文的重點,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。同學們在自主學習后,小組成員交流學習成果。在老師的引導下,學生進入一個個“研究者”、“探索者”的角色之中。在小組匯報過程中,老師相機出現(xiàn)相關(guān)的語句,利用表格的清晰明了,較好地完成了這一目標。而原老師模擬對話情境的創(chuàng)設:同學們,如果你就是種樹人,我就是作者,你能回答好我的問題嗎?教師的問題靈活,學生的回答則顯示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狀況。教師在學生出現(xiàn)思維障礙之處巧妙點撥,加深了對課文重點內(nèi)容的理解。
本環(huán)節(jié)的不足之處是,為了完成本節(jié)課的全部預設環(huán)節(jié),給學生的探究時間有點短。如給學生更多的讀書時間,在交流之后通過朗讀讀出“我”的疑惑以及種樹人的話,效果會更好。
三、理解表達方法,學習運用寫法
新課標提出:“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、實踐性課程?!?br />
在語文教學中,要設計運用課文詞語、句子、句群,運用表達方法和調(diào)動以往積累的練習。這種表達練習可以模仿課文的語言或句式說一段話或者寫一段話,也可以創(chuàng)設新的情境,還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寫作方法說話和寫話。
本文最突出的寫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,這是本節(jié)課的重點,也是難點。此環(huán)節(jié),老師是頗費一番心思的。
首先,原老師引導學生回歸課題——桃花心木:“還記得剛上課時存起來的問題嗎——課文為什么以《桃花心木》為題?”學生:“借種樹喻育人,這種寫法是借物喻人?!闭n件出示課文中種樹和育人的兩段話,讓學生讀后說說種樹與育人的相似處。
接著,原老師引導學生回顧四年級學過的借物喻人的文章《落花生》和《白楊》,了解物與人的相似處。
然后,原老師引導:“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,可以使自己的習作立意深遠,讓人回味。想不想試試這種寫法?”課件出示“小練筆”的補充句子。學生由蠟燭想到老師,由螞蟻想到鐵路工人,初步進行了語言實踐。
最后,老師課件出示四幅精美的圖:梅花、小草、牛、荷花,并配有舒緩的伴奏音樂:同學們,這四幅圖上分別有一種事物,哪一個事物觸動了你的心靈,使你想到某一個或某一類人,有話想說?此時學生看著圖片,思如泉涌:
生1:“請大家看第一幅圖,這是一支梅花,我想到了一句詩:寶劍鋒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。只有經(jīng)得起風雨的洗禮,才能成就一番偉業(yè)……”
生2:“同學們請看第四幅圖。潔白的荷花,它出淤泥而不染。這讓我想起了在白公館、渣滓洞的那些革命者,他們身處黑暗的社會,為了人民的解放,以頑強的意志與反動派做斗爭,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。……”學生語言的深度和表達的流暢,都是我們不曾預料的,這是課堂生成的精彩,也是借物喻人這種表達手法被學生掌握并運用的證明。
只是,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預設中是讓學生當堂寫片段,但因時間不夠,臨時變成口頭說話。增加了難度,但學生的即興作文是如此精彩,讓上課老師激動不已。
這兩次不同形式的語言練習,既是對前面所學寫法的遷移實踐,又為課后提高難度的習作做了鋪墊。
總之,這節(jié)課原老師以新課程標準提出的“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(yǎng);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;積極倡導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學習方式”的教學理念為支撐點,教學設計獨具匠心,教學方法科學合理,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發(fā)揮組織者、指導者的作用,學生的主動性、積極性和創(chuàng)造性充分發(fā)揮,促進學生情感態(tài)度的發(fā)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,高效完成教學任務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