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弟獲桃墜一枚,長五分許,橫廣四分。全核向背皆山。山坳插一城,‘雉歷歷可數(shù)。城巔具層樓,樓門洞敞。中有人,類司更卒,執(zhí)桴鼓,羞塞凍丕勝者。枕山麓一寺,老松隱敞三章。松下鑿雙戶,可開闔。戶內(nèi)一僧,側(cè)首傾聽;戶虛掩,如應(yīng)門:洞開,如延納壯,左右度之無不宜。松外東來一衲,負(fù)卷軼踉蹌行,若為佛事夜歸者。對林一小陀,似聞足音仆仆前。核側(cè)出浮屠①七級,距灘半黍。近灘維一小舟,篷窗短舷間,有客憑幾假寐,形若漸寤然。舟尾一小童,擁爐噓么,蓋供客茗飲也。艤舟處當(dāng)寺陰,高阜鐘閣踞焉,叩鐘者貌爽爽自得:睡足徐興乃爾。山頂月晦半規(guī),雜疏星數(shù)點。下則波紋漲起,作潮來候。取詩“古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”之句。 計人凡七:僧四,客一,童一,卒一。宮室器具凡九:城一,樓一,招提②一,浮屠一,舟一,閣一,爐灶一,鐘鼓各一。景凡七:山,水,林木,灘石四,星,月,燈火三。而人事如傳更,報曉,候門,夜歸,隱幾,煎茶,統(tǒng)為六,各殊致殊意,且并其愁苦、寒懼、凝思諸態(tài),俱一一肖之。語云:“納須彌于芥子,殆謂是歟!” 注①浮屠:塔。②招提:寺院的別稱。 1.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( B ) A、樓門洞敞(大開) B、形若漸寤然(睡著) C、計人凡七(總共) D、殆謂是歟(大概,恐怕) 2.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( A ) A、形若漸寤然 若聽茶聲然 B、睡足徐興乃爾 乃不知有漢 C、若為佛事夜歸者 不足為外人道也 D、高阜鐘閣踞焉 可遠(yuǎn)觀而不可褻玩焉 3.在下列語句中補上省略的詞語。 山坳插一( 座 )城。 4.文中寫了七種人,神態(tài)情趣各有鮮明的特征。按要求分別摘錄描寫下列人物動作、情態(tài)的句子并翻譯。 司更卒:執(zhí)桴鼓,若寒凍不勝者。 翻譯:(司更卒)拿著鼓槌在打鼓,好像受不住寒凍的樣子。 叩鐘者:貌爽爽自得,睡足徐興乃爾。 翻譯:(叩鐘者)很舒暢,很得意,睡足覺后慢慢起來才表現(xiàn)出那個樣子.。 5.本文采用了空間順序,依次介紹了桃墜上所刻的山坳的城,山麓的寺,核側(cè)的塔,山頂的星月以及山下的浪潮。 6.試比較《核舟記》和《核工記》兩文的異同之處。 答: 相同: ①都是描寫中國的微雕技術(shù)的,都以總--分--總的結(jié)構(gòu)來寫,主體部分采用空間順序介紹雕刻品,先整體后局部。 ②都通過對物品的外部描寫展現(xiàn)了微雕的栩栩如生,表達(dá)了對這種技術(shù)的贊嘆。 ③兩文皆以物為說明對象,又兼有人事。④兩文都有觀察細(xì)致、說明生動的特點,在客觀描述中不乏作者豐富的想像。 不同: ①說明對象有別,一為核舟,突出“蘇軾泛舟赤壁”的主題; ②一為桃墜,突出“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”的意境。 |